改变:成长的动力

作者:<a href="mailto:">药学系办公室</a> 时间:2014-10-23 点击数:

避免“失控”,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生活在习惯之中,而控制感会让我们感觉安全。   对于控制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它来自于人类对可预见环境的需要,个体获得并保持控制是生存所必需的。控制感是与客观控制(即环境与个人实际具有的控制条件)相对的一种控制的主观感知与信念,是个体对自身在生活中能够影响其所期望结果的产生和避免不期望的结果产生,以及这种影响是由个体自身而非诸如命运、强有力他人这样一些外界因素决定的感知与信念。
    当外部的力量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或新的情境给个体带来某种不可控制的不良后果的威胁时,失控都有可能出现。当人们体验失控时可能会作出这样几种反应:寻找信息、对困境的反应加剧、反作用和绝望无助。这个时候,控制感就变得特别重要。在失去控制感后再重新获得控制对个体来说是必须满足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控制感的各种研究都显示,个体拥有控制感会导致积极的反应,而缺失控制感会带来消极反应。控制感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控制感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产生与方式。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影子。最后,汤姆和托比终于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小的问题变成大问题,似乎是缘于对事实的扭曲,这些事实主要是那些令我们感觉痛苦的负面事件。当令人痛苦的体验摆在面前,我们选择逃避比面对痛苦显得更容易些。久而久之,选择逃避就变成了我们应对负面事件时所习惯的行为模式。而事实上,这样的负面事件一旦发生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隔离,或者说忘记。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只是我们暂时意识不到而已。哪怕我们感觉对事实遗忘得再彻底,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会唤起我们习惯的行为模式,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去逃避。
    最后我们要么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面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显得不是那么难以面对了, 除了对生活的控制,一部分人会用这样两种方式控制他人。第一种方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我把它叫做“操纵性控制”,采用这种方式的人通常是为了维持高人一等的感觉。第二种方式,通过关心他人和慷慨付出、甚至是牺牲自身利益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采用这种“牺牲性控制”的人,往往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牺牲自己的时间、财产甚至是生活目标。他们这么做,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就是“你欠我的,所以你要听我的”。
    其实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控制干预策略来减弱失控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改变并重新获得控制感。集中针对问题,想出各种应对的措施或重构情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者在努力去控制外界,而现实情境超出个人的能力范围时,选择放弃这种努力,重新调整目标与努力的方向,来减少控制失败的消极后果,都不失为好的选择。   成长伴随改变而来,或许过程痛苦,但总有破茧成蝶的瞬间。
|< < < < < 1 2 > >> >>|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81818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办公电话:0533-2829222 传真:0533-2829166 Email:qlyyxybgs@126.com
开发维护:81818威尼斯图书信息中心 鲁ICP备090717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