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三十六计”

作者:<a href="mailto:">药学系办公室</a> 时间:2015-07-01 点击数:

1.正本清源:中药的本源可以从自然的生命周期中追溯到动物、植物、矿物、菌类……从文献上追溯《本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的流源……从进化史上追溯物种的进化和变异。鉴定药材,要做到正本清源,才能避免混乱。

2.它山之石:阅读各类相关的文献。从中汲取有益的元素,对于启发思路和灵感有很大的帮助。《中国植物志》全文电子版网站、中国知网中的文献、《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及其它鉴定书籍等具有不同的参考价值。

3.司外揣内:药材的外在性状,呈现的是内部的融汇了多重因素的属性。领悟中医“司外揣内”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中药鉴定很有裨益。

4.知己知彼:彼,有两层含义,一是药材,二是药商。对药材的采造时月、种植加工方式、产地、等信息了解得越全面,越能够驾驭种种异常的问题;对药商的不法手段掌握得越多,越能有针对性地引起关注。

5.可见一斑:相对于“较粗糙、纤维性较强”等抽象主观的文字描述,微观细节(即在显微镜下的特征)的描述往往更理性、客观。另外,显微化学染色能很好地观察不同细胞壁性质的细胞、有药用活性的后含物等在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6.知行合一:养成户外观察药用动植物的习惯。对每一株植物的深入了解、观察和用术语的精准描述,是锻炼基本功的有益方法。蒲公英百草园户外活动就经常举办,是锻炼的好机会。

7.见多识广:多深入产区考察,深入药材市场调研,了解药材生境、生长习性、地方用药习惯、市场价格、常见品种、商品规格等信息。经过汇总和思考,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8.改弦易辙:在以某种方法鉴定药材时,如果遇到瓶颈,不要局限于一法画地为牢。尝试其它方法,最终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9.随行就市:掌握药材新近的行情。不但能以商品学的常识判断性价比,还能因循掺假者“以便宜药材掺入贵药材中”这一规律,鉴定真伪。

10.存同求异:有对比,才有区别;有区别,才能鉴定。对于区别进行聚类归纳,既找到相同物种的共性,又能区分不同物种的差异。学习这种检索表式的思路,通过不同的鉴定手段,“区别”表现在方方面面。找到最靠谱,即既专属又耐用的方法。

11.物以类聚:植物类药材鉴定最常用的工具——检索表,是基于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具有相似属性的归于一类。在变种与新种的判定上,很多植物学家的观点也并不一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种内差异的最大值,小于种间差异的最小值。

12.教学相长:通过经常写文章、在蒲公英论坛发帖子和给别人讲解的方式把自己对于药材鉴定理解进行整合、输出。以这样的方式梳理知识脉络、结构和体系。

13.通古博今:了解历史上的本草文献,可以知晓混用品、习用品、南北用药习惯差异等。另外,了解药材标准在历版药典中的变化, 能更好地进行品质评价。

14.光天化日:在不同的光源下,如自然光、手电、不同纳米荧光等,药材析出的结晶、腺点、水浸液、醇浸液会有特异性的现象。

15.胆大心细:对一些毒性药材的鉴定,要做好必要的防护,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开展工作。需要口尝的毒性药材,适量为宜。感官的体验,要细致入微。

16.昭然若揭:一些不显著的特征,比如单子叶植物维管束等,可采用间苯三酚——盐酸组合试剂染色后,木质化组织被染成红色,切面特征显而易见。

17.擒贼擒王: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做为辅助判定的依据。

18.望闻问切:对于药材的鉴定也有跟中医诊病类似的最常用的最朴素的手段。手捻、掂量、眼观、耳听、观

|12>>>>>|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81818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办公电话:0533-2829222 传真:0533-2829166 Email:qlyyxybgs@126.com
开发维护:81818威尼斯图书信息中心 鲁ICP备09071716号